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小班馬遊古藝】新埔廣和宮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小班馬遊古藝】新埔廣和宮

【小班馬遊古藝】新埔廣和宮


咸豐年間,跨越黑水溝的潮州移民,在漢番交界的「吧哩嘓」落地生根,為求廣澤福佑與廣東人和平相處,請奉故鄉神「三山國王」的廣和宮,便在仕紳潘榮光的號召下創建。

清咸豐9年(西元1859年)因廟垣頹喪,由地方仕紳潘榮光,蔡良真,陳朝綱等人,募集資金整建廣和宮,於清咸豐10年(西元1860年)竣工落成。

1919-1929年,新埔廣和宮的大修,開啟了台灣交趾陶盛事的契機;來自泉州的蘇陽水,不僅留下了台灣作品唯二的落款,更培養提攜了本地的朱朝鳳,桃竹苗的寺廟,於焉曾綴了新的風華。



#新埔廣和宮與惠明寺


日據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軍火燒新埔 街,前中兩殿及神像均遭燒棄,日據明治35年(西元1902年)由潘成元自己捐款,用土磚修建簡單中殿,並由福州師傅林發本,林起鳳二位兄弟抵台後泥塑新三山國王神像等12尊奉祀。日據大正8年(民國8年)新埔 仕紳再款修建,歷經10年於日據昭和3年(民國18年)全部竣工圓醮落成。


日據昭和15年(民國29年)為中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運動,日軍下令全臺廟宇拆除,神佛集中奉祀,新埔 街除與安宮外,附近之神尊均集中在廣和宮後殿,廟方為變通而改稱為「慧明寺」,廣和宮三大佛與觀世音菩薩移至中殿,保存新埔 鎮內所有寺廟香火得以持續。


#蘇楊水


蘇氏,泉州惠安洛陽橋西方村人,生於 1894 年,1961 年辭世。約在 清末與叔父蘇宗覃,兄蘇萍、堂叔蘇承富、蘇承宗等陶匠來台。

蘇氏一派被稱為「泉州蘇派」,(鄭春鐘 2001)作品主要分布在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與臺中一帶,如桃園龍潭王爺宮(?)、新竹芎林文林閣(1932)、新竹關西豫章堂羅屋書院(1913)等。

目前尚存的交趾陶作品,包括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後殿牆上的交趾陶龍虎壁堵上,由蘇宗覃留下「泉惠洛陽橋蘇宗覃」的落款(1919),另外就是蘇陽水在桃園南崁五福宮(1925)與新竹新埔廣和宮(1928)的落款。可知蘇派最遲在 1910年代已參與臺灣廟宇的修建。

關於蘇派臺灣學界所知十分有限,2002 年李乾朗教授到福建調查時,找尋到蘇陽水的故居與族譜,因而得以確認蘇氏一派的生卒日。

蘇陽水1955 年參與臺北龍山寺大殿重建時,曾與洪坤福之徒弟合作製作屋脊上的剪黏與水車堵的交趾陶。後來娶了關西女子為妻,落籍在臺灣關西附近的九層村。其子蘇承富在 1920年代來臺,多在彰化一帶承造寺廟,也做過臺中城隍廟與元保宮的剪黏與交趾陶、東勢文昌祠。蘇萍在 1924 年(46 歲)在新竹城隍廟與洪坤福對過場,之後不幸在三年後逝世。

蘇陽水在台傳徒朱朝鳳,18 歲隨蘇陽水學藝,主要作品有新埔義民廟、新埔三聖宮、中港慈裕宮、新竹觀音亭。朱朝鳳傳子朱文淵等,新埔廣和宮現在所見許多剪黏便為朱文淵的作品。


蘇陽水介紹引用文獻:

1.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承攬,嘉義市文化局「106-107 年嘉義市交趾陶館及史蹟資料館交趾陶文物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2.施慧美,2013,清末到日治時代泉州匠師對臺灣交趾陶的影響與貢獻,香港亞洲研究學會第八 屆研討會會議(ASAHK Conference 2013)研究論文,香港教育學院 。

3.施慧美,2013,清末到日治時代泉州匠師對臺灣交趾陶的影響與貢獻,香港亞洲研究學會第八屆研討會會議(ASAHK Conference 2013)研究論文,香港教育學院 。

4.蔡榮順,2006,《台灣傳統工藝—交趾陶與剪黏之源流與發展》,金龍文教基金會。 顯示較少內容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創作者
班馬傳媒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4/24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