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稻埕碼頭

大稻埕碼頭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第五號疏散門(俗稱第五水門)外,由於河川水位變化,曾經在西元1870年代成為淡水河最大也是最後一個內河港。但之後因為同樣原因而使得當時主要使用的唐山帆船無法停泊,更因為中法戰爭、鐵路建設的發展,讓茶葉外銷改以基隆為出口港,而使大稻埕碼頭失去其繁榮地位。

大稻埕位在臺北市西南部的一個區域,有一片大片的曬稻穀的場地,所以得到此一名字。西元1851年(清咸豐元年)林藍田先生從基隆至大稻埕開設店鋪,開始了大稻埕的商業活動。1853年(清咸豐三年)三邑人和同安人因為爭奪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力,發生了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同安人至大稻埕發展,此地方也因為交通便利,因此淡水港開港後,大稻埕成為當時台北經濟發展十分繁榮的地方,在戰後因為淡水河的泥沙淤積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隨著茶葉出口貿易的逐漸減少,大稻埕的人口逐漸外移。

目前大稻埕碼頭開闢成碼頭廣場,成為一休閒景點。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大稻埕碼頭 / 撰寫者:邱明賜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47968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邱明賜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