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照是在10月時拍攝,當時中國軍隊已採守勢,上海市區遭戰火洗禮已成廢墟,領導軍屬工作的日人班長,叫軍夫(軍屬)們聚集合影,並將圖照寄回安平家中報平安。以下由左而右前排是鄭登忠(港仔宮)、孫欉(港仔宮)、李火成(海頭社)、鄭登樹(港仔宮);第二排坐著是林邦(灰窯尾)、何亦盛(港仔尾)、李青山(港仔宮)。站立者何海(港仔尾)、何丁山(港仔尾)、何亦傳(港仔尾)、曹文山(十二宮)。其中何亦傳、何亦盛是兄弟、何海為其堂叔、郭登忠和郭登樹為堂兄弟。
何亦盛出生於1920年(大正9年)安平港仔尾,卒於2012年(民國101年)3月23日,八歲時就讀安平公學校,為第二十七屆畢業生,何亦盛生前口述,當屆畢業只有兩班,女生就有十幾人,老師有臺灣人也有日本人。畢業後在兄長何亦傳開設的鐵工廠當學徒,繼又到臺南一家日人開設的「明石鐵工廠」(在白金町,現忠義路)工作,直到被日本徵調軍屬,時年十八歲。
1937年8月底,臺灣軍屬到達上海羅店鎮,遂即進入戰場支援日軍作戰,由於戰況激烈,陣地幾度攻守易手,安平軍夫孫𦬬萊、黃明萊、蔡連、洪清山、陳養等人,先後在此地陣亡。
據何亦盛(2000年)生前口述,日人稱此戰役為「第二次上海兵變」,共打了三個多月,他們在戰爭後期進入上海市,眼前看到的都是沒見過的大馬路,兩側都是高聳的建築,連棟排列到道路看不見的盡頭,可見上海是多麼繁華鬧熱的城市,但他們進入時已經沒有看到人跟車子了,建築都遭到炮彈的破壞,到處都是殘破的景象。而在此次戰役中,陳養父子為首批戰死軍夫,其父子戰亡事件也被列入國民學校教科書初等科修身一,做為忠君愛國的教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