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2009年(民國98年),位於彰化縣北斗鎮。東螺天后宮古香爐為見證東螺街歷史的重要文物,也成為考究東螺街形成以及北斗奠安宮媽祖信仰發展的線索。明鄭時期,漢人進入東螺社(現金彰化縣北斗溪州一帶)附近開墾。康熙年間,東螺舊社(溪州舊眉)已逐漸形成漢人的聚落─「舊社庄」,並於此地初建「天后宮」(北斗奠安宮之前身),恭奉先民渡臺的守護神媽祖,舊社庄在經過漢人一段時間的經營後,逐漸集市成街,稱之為「東螺街」,堪稱彰南地區最早的街肆。乃於康熙年間創建「天后宮」。
關於東螺街天后宮的創建年代,《台中州寺廟台帳》第一冊北斗街「奠安宮(媽祖宮)」項下記載為1718年(康熙57年)5月,奠安宮廟方早期發行《北斗鎮奠安宮概史》則宣稱創建於1684年(康熙23年),此二種說法目前已不可考,然而《台中州寺廟台帳》載錄時間明其月份,或有其所本。關於東螺街形成的確切時間,安倍明義於《台灣地名研究》一書指出東螺街成立於乾隆3年,這是目前關於東螺街出現時間最早的紀錄文獻,也是學界上目前引用最多的論點。不過,近來北斗街林建成先生尋獲東螺天后宮(北斗奠安宮前身)之古香爐,上書有「清乾隆元年 東螺舊社街 天后宮」字樣,考其事併同分析東螺街之開發史,則東螺街最遲於1736年(乾隆元年)已發展成型,堪稱是彰南地區最早之街肆。
1806年(嘉慶11年)由於水災、兵禍以及漳泉二族械鬥,東螺街傾圮,武舉陳聯登、文舉楊啟元勘查寶斗一地,卜示媽祖後,擇於東螺溪與清水溪之間一處「寶斗」的高亢河洲地,購地重建街肆與天后宮。北斗建街之初,考量穩定人心,乃先於街肆中心,購買熟番土地,重建媽祖廟,並以媽祖廟為中心,擴展北斗街。待媽祖廟落成後,地方仕紳見於兵禍、水患連連,希望在媽祖的庇祐之下,街民從此安居樂業,故取「奠定厥居,安集乎民」之意,將「天后宮」更名為「奠安宮」。如今東螺天后宮之名已由北斗奠安宮取而代之,唯有東螺天后宮古香爐見證逝去的歷史光景,成為紀錄北斗古市街以及奠安宮媽祖廟之傳衍脈絡的重要信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