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科學月刊》王亢沛訪談(科普雜誌的通俗化)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科學月刊》王亢沛訪談(科普雜誌的通俗化)

此段影片為2018年8月21日,風不動影像工場採訪《科學月刊》成員王亢沛的訪談節錄,主要敘述經營科普雜誌面對文章「通俗化」的思考。王亢沛為臺灣物理學家,曾任《科學月刊》總編輯及副總編輯。

《科學月刊》的創刊理念便是期望透過雜誌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科學知識,所以「通俗」一直是《科學月刊》所追求的目標。

不過即使如此,早在創刊初期便有讀者來信表示「有的內容太深奧,初中學生不易看懂」;《科學月刊》成員內部檢討時,也不乏出現「文章還是深了點」、「內容太枯燥無味」等討論。

於是《科學月刊》在1972年完成第一次讀者反映統計後,便將題目拓展至工程、醫學、環保等讀者較感興趣的內容;也新增了「科學走廊」、「昨天,今天,明天」專欄,簡介臺灣科學發展及理工系所,企圖讓刊物內容更貼近讀者。

除此之外,科普寫作者也不斷調整自己的寫作方式,努力在提供正確充實的內容的同時,重視文章的趣味與可讀性。然而,卻有可能因此而招致文章不夠「嚴謹」的批評。

因此,王亢沛認為,與其持續糾結於文章夠不夠通俗,不如好好維持內容的水準與品質,把握好現有的每一位讀者。

即使是已經發行超過50年的《科學月刊》,對於什麼樣的科普文章才是夠「通俗」,目前看起來依舊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在這段過程中的各種嘗試與經驗,卻是臺灣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非常寶貴的資產。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
創作者
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風不動影像工場有限公司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18/08/21
媒體類型
影片
參考資料
林照真,《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江珍賢,〈台灣七零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之意識型態-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時間分期
1960年代至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