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城牛路巷伯公廟

石城牛路巷伯公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石城牛路巷伯公廟

石城舊稱石圍墻,牛路巷是1800年代(清嘉慶年間)所開闢的趕牛古道,以前每到傍晚時,當地農民都會將豢養的水牛經由此巷,牽到附近有牧草的地方吃草,便稱此巷道「牛路巷」;石城居民習慣稱福德正神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為伯牛路巷是早期石圍墻庄內往來周邊地區的主要巷道,為祈放牧及往來平安,先民最初在牛路巷伯公廟現址的一株大樹下設一香爐,奉為伯公膜拜(大樹已死亡移除)。


直至民國64年才建廟宇,並雕造伯公金身,新建的牛路巷伯公廟座東北朝西南,建築形式屬單殿帶拜亭式,因位於石城復興宮的後方,所以又稱廟後福德祠,拜亭外柱楹聯:「(左)泰山碧玉源源進、(右)興水黃金滾滾來」,內柱楹聯:「(左)甲龍土旺叼福蔭、(右)庚向年高頌神功」,正殿外楹:「(左)福相莊嚴憑積德、(右)正大光明則稱神」,內楹落款:「(左)福灵萬古留端正、(右)德仰千年自有神」,橫批:「福賜黎民」,殿內供奉有伯公與伯婆神尊。


石城牛路巷伯公廟為泰興里第2鄰居民所奉祀,伯公神像左側放置「福德正神輪流燒香牌」一面,牛路巷伯公廟西北側附近有個山洞,是日本時代所挖鑿的防空洞。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所在地-地址
臺中市東勢區泰興里石城街326號後方
別名
石城牛路巷福德祠、泰興里廟後福德祠、石圍墻牛路巷伯公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28584
所在地-經度
120.78937
是否開放
撰寫者
林晏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