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浮嶼誘魚法是邵族人利用潭邊自然生成的草堆rizin,也叫「草坡仔」,進行的漁撈方式。邵族人稱作rizin的漂浮草堆—rizin是由各種水草及岸邊乾枯的草堆長年累積而成的龐大水邊漂浮物,厚度可達一人深,連牛隻都可在其上吃草,邵族人會在rizin旁掛上魚筌抓魚,然而rizin在日治時期水庫建立後,因為防範進出水口堵塞需要,全都被銷毀。
因為失去自然的rizin,邵族改採多根麻竹並列做成「竹排」,在上頭種植耐水植物,讓水面下的植物根引誘大批奇力魚把此當成生蛋及悠遊之處,且在竹子間預留的縫隙—拍籽孔(魚產卵進出的孔洞),—每隔三四呎掛上一個魚筌,並在魚筌上覆蓋新鮮的草,當作掩護,讓整組浮嶼漂浮在離岸一小段距離的湖面上,以誘魚入魚筌內。此漁法既能抓到生活食用魚,也能幫助魚生產、繼續在湖裡存活,永續生態。
除此之外,浮嶼在當地除了保護魚類永續生長外,更有淨化水質(漂浮根可吸收湖中過多的養分)、美觀(浮嶼上頭植物,如野薑花會定期開花)等等...的特色功能,然而,因為漁法變遷及水庫整治所需,目前傳統浮嶼所剩無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