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營社大講師-蔡佩如

新營社大講師-蔡佩如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營社大講師-蔡佩如

已記不清在新營社大開課有多少年,只記得社大的工作伙伴在介紹我時,往往會在講師之前再加上「資深」兩個字。這樣的一位「社大老骨頭」,以人類學為學術專業,以社區總體營造及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為工作實踐,不喜重複的個性,加上社大的高容受力與彈性,造就了10多年來縱有類型相似,主題卻無一重複的課程安排。若加以歸納,社區、土地、生活、在地知識、文化資產、庶民文化、民間信仰、田野調查等皆是我課程發想的關鍵字,而「新營學」的建構則是包藏於心的企圖。


相較普通大學,社大的學員更顯多元與主動。以我的班級而言,學員的年齡級距近一甲子,含蓋20多歲到80多歲;學員的職業則是士農工商兼備;跟著我一同學習的年資,有近10年者,亦有曾修過,再回鍋的人,當然也有初相識者。其中不乏生活中、專業領域裡的佼佼者,大家因為興趣而相聚共學。少了「得學分」、「求分數」等過於目的性的壓力因素,課堂的氣氛更顯輕鬆,但不表示教學態度與方式隨之馬虎,相反的,因為無一人是「被逼來」學習的,且皆為「有經驗」的各年齡層、各性別、職業的成年人,身為講師的我更需要「十八般舞藝」,否則根本無以服眾,很快就會被「看破手腳」。


因此,除了充實自己,累積專業知識,並以學員懂得的語言──包括方言以及將專業知識以常人能懂的方式傳達之外,相當重要的還包括角色的轉變及換位思考。簡言之,學員與講師處於互為主體的關係,講師不再是傳統的、權威的授業者,而是知識的轉譯者,教學相長的學習者、學習平台的搭建者;而學員不只是被動的學習者,更是經驗的分享者,知識的提供及建構者。過程中與其說我來教,他們來學,倒不如師生皆找到舞台,得有表現,相互學習、互有長進。例如,田野調查時,由學員安排行程、連絡報導人;而室內課時,讓學員有個人或是分組報告的時間,前者的用意在令其個人特色與能力被看見;後者則是強化學員間的了解與凝聚力,加上特意打破年齡界限,安排老中青於同一組,彼此截長補短外,更促成了世代間的理解。久而久之,年齡、社會位階變得無關緊要,全都成了一同學習、分享的好伙伴。


在社大任教是一件過癮的事,有容許講師「天馬行空」、任性開課計畫的校方,有非典型的好學學員,如何在其中立足,專業與經驗俱足外,敞開心,保持教學的熱忱、學習的動力、相互尊重、包容的態度;教與學,怎能不有趣!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生年月日/時期
民國/戰後時期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蔡佩如
性別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