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1拍攝於2011年(民國100年)、照片2、3拍攝於2004年(民國93年),位彰化縣二水鄉員集路四段。二水地區因濁水溪充沛水源滋潤,農產極為豐富,尤其河川地盛產花生及雜糧等,農友總將部份作物送到「油車仔間」加工,壓榨成花生油或麻油等,除成品可販賣增加收入外,殘渣還可當飼料、肥料使用,所以油車間仔便成為農友喜歡來往的行業之一。
日治時代榨油的方式係先將待榨物(花生、麻仔、茶籽等)置於堅實路面,藉獸力牽引大石磨將之粉碎,再將粉碎物置於直徑約一公尺、長三公尺左右的整棵堅實巨木作成的榨油器所挖空的溝漕內,塞上一塊塊大大小小木塊及一根前窄後寬木柱,再於工作間橫樑上綁上繩索,繩索下端繫上石質重鎚運用鐘擺原理(像擊鐘),重擊木柱擠壓待榨物將油擠出,過程繁複又費力,所以自動化機器發明後這種方法就被取代,二水地區就再也找不到這種傳統的古老機具了,實在另人惋惜!
現在採自動化生產方式,歷經焙炒→粉碎→蒸煮→定型(鬆散餅狀)→放入壓榨平台→擠壓榨油→殘渣成堅實豆餅等一貫作業,除產能增加效率加快外,殘渣豆餅還能再次絞碎當有機肥,等於將農作物從頭用到尾,確實實現老祖先「物盡其用」、「生物不廢」的訓示。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