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縣埔心鄉羅厝天主堂

彰化縣埔心鄉羅厝天主堂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彰化縣埔心鄉羅厝天主堂

照片拍攝於2014年(民國103年)6月15日,羅厝天主堂位於彰化縣埔心鄉羅永路109號,為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自打狗(高雄古稱)進入臺灣後,向北傳教的中部首座天主堂。

其後大臺北的天主教盛況,也是由此擴展到新北市蘆洲後,慢慢發展開來,是天主教在臺灣傳教事業的重要據點。1877年(光緒3年),神父吳萬福(Fr. Vincente Gomar,O.P.)購得教堂現址,設置孤兒院收養遭遺棄之孤兒。1905年(明治38年)神父馬守仁(Fr. Manuel Prat,O.P.)創辦臺灣天主教第一所傳教學校(即傳道師養成所;現規劃為文物陳列室),自菲律賓引進第一臺的羅馬字印刷機,以出版書籍,此學校在1915年(大正4年)隨著馬守仁遷移到臺北蓬萊町(大稻埕)。之後山濟慈神父(Fr. Felix Sanchez, O.P.)在羅厝致力於向外傳教,並再購地興建教堂,同時也栽培了臺灣第一個本土籍神父涂敏正走上神學之路。1912年(大正2年)第二代教堂落成,形式結構充滿了歐洲教會西班牙風格。1930年(昭和5年)神父陳若瑟(Fr. Jose Arregui, O.P.)創辦臺灣第一支西樂隊—西梭米,西樂隊除了教內事務外,也參與了地方上的喜事、喪事等社會活動。

1949年(民國38年)大批美國瑪利諾會傳教士,從中國大陸撤退來此接手1987年(民國76年)以後改由本地神父接管,開始了新的階段。1997年(民國86年)進行教堂之第四次修建,於教堂前興建新的鐘樓,水泥磚造、融合哥德和巴洛克風格,主教堂的整體建築造型部分採用哥德式裝飾建築如鑲嵌彩繪玻璃、四葉裝飾及尖拱等,整體建築呈現厚重、向上垂直發展的線條,呈現出今日莊重威嚴的樣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相關人物
吳萬福(Fr. Vincente Gomar,O.P.)、馬守仁(Fr. Manuel Prat,O.P.)、山濟慈神父(Fr. Felix Sanchez, O.P.)、涂敏正、陳若瑟(Fr. Jose Arregui, O.P.)
撰寫者
連慧珠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