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土,是習陶的第一門課,由於從自然界採得的原黏土礦,都必須經過練製,才能成為製作陶器的坏土。練土的目的是為了去除雜質、增加黏性和可塑性,使土的軟硬均勻,防止製陶過程中坏體失敗。臺灣早期陶業使用的黏土,北投和苗栗採土是至山上的一次土「山土」,而新竹和大甲東地區則是挖掘田裏的二次土「田土」,不同的黏土礦成分,也形成各地不同的練土流程。
傳統製陶練土為紮實的基本功夫,主要以人力練土為主,輔以牛隻協助,直到日治時期才引進洗土、機械練土的技術。苗栗地區的黏土礦,呈灰白色,石質重,耐火溫度高可達1350°C,採土後由牛隻協助磨成土粉,再將土粉過篩後,粗顆粒進入洗土池泡水成泥漿,較細的土粉撒入泥漿攪拌,先由牛練土後再進行人力練土──透過用腳「踏土」使土軟硬度均勻、用手「推土」去除雜質、「揉土」消除土中氣泡,最後依照不同需求「收土」,如拉坏將土收成圓錐形、土條盤築法(擠坏)則將土收成長條形。現代陶土大多來自製土工廠機械練製的坏土,雖然省力又速成,但透過傳統練土不僅可以增加對土性的瞭解、掌握不同陶土的性質,更可以增加體能,降低製陶時的職業傷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