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鐵路的歷史中,山線一名的出現始於海線設立。大正11(1922)年的海線通車,宣告從竹南至彰化鐵道路段,不再只能搭乘明治41(1908)年通車的縱貫線,經苗栗、三義、臺中甚至迤邐曲折至海拔最高車站勝興車站。新的路徑選擇位於原線以西、靠近海岸,遂被稱為海岸線,簡稱海線;靠近山脈的原線為與之區別則稱為山線,或因途經臺中此一大城而得名臺中線。由於海線平坦利於蒸汽火車運行,貨運列車幾乎改由海線行駛,取代山線作為臺鐵編制中正式的中部縱貫線,竹南至彰化的里程也一度以海線計算。
民國76(1987)年臺鐵為解決山線運輸的老舊與單線瓶頸,開始歷時十年的雙軌化工程。三義至豐原路段原本就坡陡彎大,雙軌化工程包含設立截彎取直的新路線,難度更高,遲至民國87(1998)年才完工。雙軌化中設立的新線被稱為新山線,廢棄的路段則統稱為舊山線,更常見的用法是專指雙軌工程中三義至豐原最後完工而廢止的路段。新山線途經21個車站、7座隧道,其中位於苗栗縣內的有7個車站。車站為:竹南、造橋、豐富、苗栗、南勢、銅鑼、三義;隧道為豐富、苗南、銅鑼、三義、三泰、泰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