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瓦磘溝畔的原生植物-血桐

瓦磘溝畔的原生植物-血桐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瓦磘溝畔的原生植物-血桐

血桐|學名:Macaranga tanarius (L.) Muell.-Arg.


血桐是台灣常見的先驅植物,平地至海拔 1,000公尺以下的地方均可看到。


它具有寬闊心形葉片,葉柄盾著,葉形極為特殊,讓人看了印象深刻。血桐的枝條折斷的地方,髓心周圍和樹皮汁液碰到空氣氧化後會變成紅色,就像流血一樣,所以稱為「血桐」。血桐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快速,一般在開闊地或裸露崩壞地上生長。


血桐的樹冠傘形,長綠不落葉,是夏天理想的遮蔭植物。一般所見的血桐,多屬自生植株,其種植方式可採種子幼苗栽植,如以成株的大樹移植則成活率低。我們可以在瓦磘溝溪畔看到自生的血桐,其外型特殊非常容易辨識,民眾可多加留意,藉由觀賞這種本區優勢的樹種,也可以了解這裡的生態特色。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瓦磘溝畔的原生植物-血桐 / 撰寫者:永和社區大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3170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永和社區大學
創作者
永和社區大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01/30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