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臺北(詳細地點未知)。一名參加喪禮的孩童手裡拿著紙紮草人。紙紮又名為紙糊、糊紙,較為人所知的是出現在喪禮、喜慶、祭神等場合,這三種場合都與民間信仰和習俗息息相關。在喪禮場合上,栩栩如生的紙紮人偶、房屋及其他各種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皆是為了供往生者在死後世界使用而準備,這些精緻的紙紮都會在喪禮的最後焚燒。紙紮師傅會先以稻草稈、細竹來製作人偶的骨架,並在骨架外頭糊上紙,接著對外表作畫、雕等功夫,形塑出紙紮人偶的形象。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