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開始的話,我們原住民的命運是沒有辦法改進的。必須要把權益拿回來,才可以。」
瓦旦·達拉(Watan Tanga)是泰雅族人,1930年出生於桃園復興鄉。曾取日本名渡井貫行,後在1945年按政府規定取漢名林昭明。他的伯父是1954年與高澤照、高一生等人同案受難的泰雅族領袖樂信·瓦旦(漢名:林瑞昌)。
瓦旦小時在蕃童教育所接受教育。後來在樂信·瓦旦家住過一段時間,滿足國語家庭條件,順利考入小學校就讀。1948年瓦旦考取建國中學。就讀建中期間,因樂信·瓦旦之故,瓦旦與簡吉曾有數面之緣,在簡吉影響下,開始思考「高砂族」一詞的意義,並認同使用「蓬萊」取代高砂。在這之後,則由陳顯富與瓦旦頻繁接觸,積極鼓勵瓦旦組織原住民青年。他與高建勝、趙巨德等人構思「台灣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並至台中師範與泰雅族學生聯誼。
1952年被捕後,先被送至台北的刑警總隊,而後在北所遭受疲勞訊問與刑求。此時,瓦旦得知在簡吉與陳顯富的口供中,曾多次出現自己的名字。接著移送至軍法處看守所關押約11個月,於1954年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判決後,瓦旦先被押解至青島東路西所的軍人監獄,再移送至安坑軍人監獄。瓦旦的獄中生活,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強制勞動的縮影。他先是在洗衣工廠擔任曬衣工,後來移送到青島東路手工藝廠外役。憑著手藝獲得信任,他後來還被選為伙食委員,獲得了出去買菜的少許自由。
1967年出獄後,因受到監控很難找工作,於是回到部落務農。婚姻大事也因身為政治犯而不順,後來在親友介紹下,與難友王阿繁的女兒王碧珠女士成婚。岳母還曾因為把女兒嫁給「匪諜」而遭部落婦女指責。後來與難友合開工廠,工廠收掉之後聽聞中壢陶瓷工廠需要日文人才,加上他具備化工專業背景而獲得錄取,從事陶瓷產業直至退休。
退休後的瓦旦潛心研究原住民的歷史,特別是泰雅族的起源,也鼓勵妻子重拾傳統織布技藝。解嚴後,他關心原住民運動,與堂兄尤幹·樂信(漢名:林茂成,樂信·瓦旦之子)一起推動原住民口述歷史,並為樂信·瓦旦平反。談起父祖輩到自己這一代,三代人歷經清朝、日本殖民與國民黨統治,被不同政權剝奪了土地與生命,他難忍悲傷地問:「為什麼我們不能手牽手,一起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