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樹,字宗適,大正二年(1913)9月3日出生,祖籍福建安溪。大正十年(1921)進入松山公學校,4年級後,轉入太平國小;昭和七年(1934)3月,畢業於臺北工業學校電氣工程科(戰後臺北工專,今臺北科技大學),爾後投考臺灣總督府所屬交通局遞信部,受日人歧視未獲錄取,因而發憤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機械系繼續深造。
中日戰爭結束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11月被推任為日本東京華僑總會會長,數月後,因日本東京發生「澀谷事件」,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長朱世明為表示對「澀谷事件」的負責態度,將擔任東京華僑總會會長的高玉樹專機帶至上海;高玉樹在上海被囚禁92天後,返回臺灣經商,任臺北商會總幹事。民國四十年(1951)2月,以無黨籍身份參加臺北市第一屆省轄市民選市長選舉,得到28,075票,以第2名落選,吳三連當選;選舉結束後,美國援外總署(ECA)來台招募訓練生,獲錄取,赴美訓練一年,次年自美學成返國經美國懷特公司推薦,出任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技術顧問。
民國四十三年(1954),再次參選臺北市市長,當選後積極推動市政建設,輒親赴監工:興建中山北路天橋(復興橋)及拓寬羅斯福路被視為魄力之舉。民國四十六年(1957)連任失敗,四十九年(1960)因國民黨不允候選人推派監票員而棄選,第四屆縣市長選舉,由於政治因素,黨外落選甚多,齊聚臺北自由之家,雷震在場提議組織在野黨─「中國民主黨」,高玉樹參與組黨工作;五十三年(1964)再次參選,擊敗周百鍊而當選,於該任期內,廣開市區幹道要衢,建成民生社區;五十七年(1968)臺北市改制由行政院直轄,玉樹得官派為改制後首任市長,採納師大美術系教授廖繼春推薦,聘請藝術家顏水龍教授擔任市府顧問,完成劍潭公園壁面《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之公共藝術,以及中山堂、自強隧道之馬賽克美化,並提出敦化北路、仁愛路寬闊林蔭大道及仁愛圓環等美化都市景觀之構想之,咸為臺北市政佳話。
民國六十一年(1972),玉樹於市長任內,得蔣經國拔擢入閣任交通部部長兼行政院政務委員;至李登輝、陳水扁二位總統執政時,皆聘其為總統府資政。民國九十四年(2005)6月15日,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臺大醫院,享年9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