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里大坌坑史前遺址

八里大坌坑史前遺址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八里大坌坑史前遺址

照片為民國52年(1963)3月1日,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率相關考古人員,於台北縣八里鄉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發掘重要的大坌坑遺址,其命名方式依國際通行的辦法,以最接近的現代村落為該遺址命名,且以最先發現的遺址名稱為該文化命名。

早年在這一帶,就有當地農民挖掘到一些陶器、石器與骨骸,集中擺在一小廟祭祀,後被文史考古學家盛清沂所發現,民國51年、52年(1962、1963),台北縣文獻委員會前來此遺址發掘;後於民國53年(1964),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由張光直教授主持發掘,期間出土大量的文物,正式確定這是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其文化被命名為大坌坑文化,是台灣目前所發現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根據研究推測,其源始可能是南島語系民族的祖先,而台灣的原住民正是南島語族的一支,因此也可能是整個南島語系民族的祖先型文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

其中最為罕見的,大坌坑遺址包含了多層的史前文化層,包含有繩紋陶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凱達格蘭文化,及最後之漢文化五層文化系統,並於圓山文化系統中發現殷商銅鏃文化,由此可證,台灣史前文化與大陸文化有密切關聯。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八里大坌坑史前遺址 / 撰寫者:新北市立圖書館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2379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大坌坑遺址。新北市政府旅遊觀光局。檢自:https://tour.ntpc.gov.tw/zh-tw/Attraction/Detail?wnd_id=60&id=110063;大坌坑遺址。維基百科。檢自:https://bit.ly/2ReRZcG;大坌坑文化。檢自:http://ci6.lib.ntu.edu.tw/tamsui/subject/subject-2/pre_tapenkeng_1.html
撰寫者
新北市立圖書館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3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