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脫離日本的統治,國民黨政府稱其為「光復」。然而對許多的臺灣人而言,反而是另一場「惡夢」的開始。七十年前臺灣青年,在不知中國政局險惡的情況下,成為了「國軍」。這些臺籍國軍被推到中國大陸的戰場,絕大多數戰死,消失在茫茫異鄉當中。少數留在中國的人,受盡各種批鬥;幸運回到故鄉的,受到差別待遇,不被社會紀念。這段歷史,對於臺灣老兵們,實在太残酷了。
鑑於臺灣社會不明白這段歷史,眾多前輩在1994年成立了「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為臺灣老兵的尊嚴發聲。可惜社會對於臺灣老兵的歷史瞭解的太少,直到7年前(2008年)許昭榮先生自焚,成就臺灣唯一一座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才逐漸喚起了社會對這段歷史的注意。臺灣人曾經當過日本兵,也曾經被國民黨徵調去參加國共內戰,這都不是為了臺灣而戰。最大的原因就是過去臺灣人沒有掌握自己的未來,外來統治者隨意徵調當兵,臺灣人就這樣犧牲了,犧牲到現在,無人祭拜,無人悼念,這是真正臺灣人的悲哀。基於這樣的理念,協會近年來投入老兵的訪問工作,期待為臺灣留下這些老兵的記憶,讓更多年輕的朋友,瞭解臺籍軍人的悲歡離合,與臺灣苦難的歷史。
口述訪問工作是與生命賽跑的志業,許多前輩已經凋零,但仍有幸能保留數位耆老的記憶。感謝高雄市市長、高雄市文化局、高雄歷史博物館的協助,使訪問工作得以推行、訪問紀錄得以出版。期盼在大家的協力之下,關於臺灣老兵的歷史訪問工作,可以更加深入。出書之際也以此序,紀念所有的臺籍老兵與家屬的苦難,臺灣社會將銘記這段歷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