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澳支線建立於民國49年,為了節省深澳火力發電廠到新北市礦坑轉運的成本費用,於是動工興建新北市瑞芳區到深澳的鐵路,於民國51年完工通車。民國96年因為深澳火力發電廠機具老舊需要改建而停止服務。
煤碳與聚落的開發和交通的便利有密切關係,煤碳在開採之後需要經過鐵路運出礦坑進行洗選,再降煤至礦場外的需煤場所。有時需煤地在外地縣市,區域與區域間車站的連結便十分重要,間接也影響到整體經濟與社會的流動。因應煤礦運輸而生的鐵道,隨著民國七八十年代煤礦產業的沒落,深澳支線也跟著進入時光的洪流中塵封,不再使用。
幸運的是,深澳支線後來在民國103年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決定從經濟資源運輸導向轉為觀光運輸,恢復營運。地方與地方之間的互動雖然不再以煤礦作為媒介,卻也一次次在客運當中演繹瑞芳到八斗子聚落間煤礦歷史的進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