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為泰雅族編織線材的纖維來源作物,在編織之前須先經過一番處理,才能夠成為編織時使用的線。苗栗縣泰安鄉泰雅族的傳統苧麻製線過程,共有八道工序。
1.採麻:從苧麻莖的顏色辨別,當底部慢慢轉紅,到顏色紅到過半這段期間都可以採苧麻。苧麻成長大約45天到60天左右。從根部以上大約3公分左右割下,然後用竹片打掉苧麻葉,留下苧麻莖。
2.刮麻:將苧麻莖距離根部大約一個手掌或15公分寬的距離,把苧麻莖折成Z字形。再用手指把莖上的韌皮和麻骨剝開,去除麻骨之後,把韌皮放入竹製刮麻器中,利用刮麻器內側鋒利的緣刃,把苧麻粗皮和裡層的膠質刮掉。
3.去膠:傳統去除膠質的方式是利用溪流沖洗,搓揉附著纖維上的膠質和雜質。曬乾後,把苧麻纖維放在竹筐內,倒入細米糠搓揉後再甩打,讓苧麻纖維鬆開且變得柔軟。
4.析麻:將打鬆後曬乾的苧麻纖維,用搓好的苧麻繩綁成一小束,掛在脖子上。然後再用手指把苧麻纖維,慢慢剝成我們所需要的粗細。
5.績麻:苧麻纖維尾端處一分為二,短的那端與新扯下的一條纖維銜接,用拇指和食指把纖維搓在一塊,逐漸加長苧麻纖維的長度這就是「績麻」。
6.紡捻:用削成桿狀的竹子插入石塊或是地瓜製成「紡錘」,再利用手的力道及紡錘的重量,讓苧麻纖維連續旋轉接成紗線,把紗線繞在竹桿上就是「苧麻線」。
7.繞線:用工字形的繞線工具,把紡捻好的苧麻線有順序的繞起來,這樣用木灰煮或染色的時候,苧麻線才不會糾結在一起。
8.煮線:將鍋內的木灰水煮沸以後,放入苧麻線一起煮,讓苧麻纖維內的膠質、一部分色素及雜質,能均勻的脫落分解,達到漂白的效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