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67年臺東鹿野曬花生

民國67年臺東鹿野曬花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民國67年臺東鹿野曬花生

圖為民國67年(1978)臺東縣鹿野鄉蔡登山家曬花生的情形。當時,1包稻穀、1包花生、1包肥料(40公斤)大約新臺幣200元,可買到1錢黃金,1甲地的收入有5、6兩黃金,可見其經濟效益甚高。早年,大原(今鹿野鄉瑞源、瑞和一帶)缺水處向來只能種花生、玉米、甘蔗等。

戰後,花生曾是大原的重要農產品,來自花蓮縣的客家人黃英壽,曾在瑞和設有「油車間」,以收購花生榨油為業,足見早年花生產業頗具規模。日治末期,在臺中沙鹿經營花生買賣及榨油的洪掛,於昭和15年(1940)11月專程到臺東收購花生,在大埔向林炳煌(戰後由代表會選為鹿野鄉長)買了300包帶殼花生(每包60公斤),足見日治時期時,大原的花生產量相當可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地點-地址
瑞豐村
地點-縣市區
臺東縣
撰寫者
黃學堂
貢獻者
資料來源
黃學堂田野調查,照片為蔡登山提供
地點-緯度
22.982316
地點-經度
121.1338071
地點-名稱
臺東縣鹿野鄉瑞豐村
時間起
1978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