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曾流行一時的「吃狗肉」文化現象

跟臺灣曾流行一時的「吃狗肉」文化現象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臺灣曾流行一時的「吃狗肉」文化現象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臺灣曾流行一時的「吃狗肉」文化現象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台灣曾流行一時的『吃狗肉』文化現象」為《八大汪汪的秘密》創作過程中作為輔助解釋與狗相關的素材之一,包含兩筆圖像資料,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呈現。
  臺灣曾流行「一黑」、「二黃」、「三花」、「四白」的俗諺,沒吃過狗,也一定聽過人家這樣評論狗肉。到底狗肉文化是怎麼來到臺灣的呢?過往臺灣平埔族把狗當作打獵夥伴,沒有吃狗的習俗,因此最早期的吃狗文化,推判是隨著漢人移民而來的,畢竟中國從商朝開始就有吃狗的紀錄。到了日治時期,因為狂犬病肆虐,臺灣總督府撲殺了大量的流浪狗(另外也有不少狗被拿來做動物實驗──即「試驗犬」)。二戰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的新移民─尤其是來自廣東的朋友─則讓狗肉再度登上食補熱門排行榜,連1950年代狂犬病爆發時,都曾有市議員建議,要用吃光狗的方式,來遏止狂犬病蔓延。但當時政府選擇以大肆撲殺的方式來對付狂犬病,讓許多香肉店的原料來源受影響,業者只好去偷狗、毒狗;1960年,政府禁止公然賣狗肉,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地下交易的管道與老饕們的口袋名單。直到 2017 年,經過了多年的宣導和社會風氣轉變後,臺灣才成為亞洲第一個明文規定吃貓肉、狗肉就是違法的國家。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曾流行一時的「吃狗肉」文化現象 / 撰寫者: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1445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0/01/13
媒體類型
圖稿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