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甲午戰敗,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便要提供日本所需的能源和廉價的勞工;而當時日本國內農業問題頻繁,又以耕地不足最為嚴重,也是日本政府迫切的難題,因此移居臺灣政策也逐漸受到重視。臺灣西部開墾較早,至清朝末年已接近飽和,無法再接納大規模移民的開墾,因此日本政府將政策目標轉移至東部地區,除了經濟利益外,推行日本化、東岸國防亦是其考量,而東部酷熱的天氣,正好成為熱帶殖民的實驗地點,為日後南進先做準備。
移民政策初期由私人公司經營招募日人來臺,唯種種因素,成效不彰;明治42年(1919) 改為官方管理,東部地區的官營移民機關設於花蓮港廳。而今日臺東縣移民村以鹿野鄉龍田村最著名,臺東市已知的則有私營移民村「旭村」(今豐里地區) 和後其官營移民村「敷島村」(今康樂地區) 兩處。二次戰後,日人離臺,移民村內日式風格的建設,也因漢人移入開墾而逐漸被剷除;除了龍田村近年提倡古蹟復興外,其他移民村僅餘極少數的遺跡留傳下來。圖為旭村碩果僅存的石燈籠置於現今豐里奉順宮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