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唭哩岸打石工具總述

唭哩岸打石工具總述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唭哩岸打石工具總述

唭哩岸石材的取得,來自於人與自然的互動,仰賴成熟的技藝、避開危險、克服自然的障礙,使其成為可使用的石材。早期這些石材的使用是在開墾荒地建立家園時,應用在家屋的基礎、牆基,或者用來構築水圳護坡。城市興起後石材進入官方營造體系,在清代唭哩岸石作為臺北城建材;日治時期,參與殖民都市的興建,成為城市之中基礎設施的重要建材,為臺灣現代化提供基石。日治晚期, 產業型態朝向工業發展,其獨特性質成為工業重要材料,改變了唭哩岸石產業的生產型態,耐火石取代過去的建材成為主力商品,也因此影響唭哩岸山地景。戰後大量的應用仍是耐火石,促進了臺灣產業升級與經濟起飛。 

北投唭哩岸石的應用大多用於建材或者窯爐石,並沒有在石材雕刻作發展,可以算是傳統漢式匠作所稱的「大石作」。 若將石材成形的過程進行區分,大致可以分為採石與打石。採石,指的是從山上將石團從山體剝離的過程;打石,則是指將石團鑿打成作為商品販售的石材。打石又可分為粗解與細解。在停採以前,唭哩岸山採石場內,採石與打石的工作是在採石場內完成以後, 才由牛車載運下山。根據工序的不同,而有不同功能的設備工具,除了前述的採石跟打石,還有維修工具階段及搬運階段的工具。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唭哩岸打石工具總述 / 撰寫者:李庚霖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1110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管理者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別名
打石工具
撰寫者
李庚霖
貢獻者
捐贈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區慈生宮

捐贈
謝炎山
創作者
唭哩岸打石匠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12/29
媒體類型
照片
存放位置
唭哩岸打石文化展示空間
材質
鐵件或木製品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至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