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和區橋和路271巷中、華中橋旁,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地景—紅煙囪,從房舍中矗立而起,白色的煙囪頭還有精緻的飛龍和雲紋雕刻裝飾,它象徵的是中和地區從1940-1960年磚窯業的盛況。根據《今周刊》(註1)的報導,1950年代位於此處的「海山磚窯廠」24小時生產,每月生產量40萬塊磚,產量為國內最大,成為名譟一時的磚窯廠。後來台灣經濟發展,1970年代,台灣房地產一路起飛,磚窯廠收起來,改建為鋼筋工廠,成為1990年代「泰隆鋼鐵」的原址,也是台灣前幾大鋼筋廠之一。
「海山磚窯廠」是現今中和大地主陳珠祈和哥哥陳珠坦的共同心血,一步步做到當時全台最大的磚窯廠,贏得「台灣磚瓦大王」的封號。陳珠祈次子陳珍堉回憶說:「以前燒磚窯好辛苦,等於看天吃飯,好不容易一輛卡車載出去,滿滿好幾千塊的磚頭,每塊磚頭只賣一元,但運費成本就要五毛錢,其實是很薄利的生意。」
《今周刊》報導中,陳珍堉說,燒磚窯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土」,當時當地很多人挖自家土地上的土賣給陳家。因磚窯需求龐大,居民土越賣越多,一挖就挖了三公尺深,後來一下雨就淹水,土地價值變差,最後連地也一併賣給陳家。陳家陸陸續續買進,從現在中和的立言街、立德街到板南路一帶,包括遠東科技園區,土地最多時超過十公頃,再加上紅煙囪的磚窯廠址,全部都是陳珠祈家族所有,陳家成了中和最大地主。
註1:《今周刊》2013年803期報導〈神秘富豪傾囊相授九堂課〉https://pse.is/MBVTK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