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蹲式馬桶」為《大便後的人生跑馬燈》創作過程中輔助說明臺灣歷史上與都市規劃、住宅興建相關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呈現。
蹲式馬桶也稱為「蹲廁」,使用者需要蹲下使用,在東方社會為主流廁所樣式;蹲式廁所在大部分西方國家甚為少見,通常只有能夠「亞洲蹲」的族群才能輕易地使用蹲式馬桶。目前考古人員發現蹲式廁所最早可以追朔至印度河流域的魔亨佐達羅遺址與哈拉帕遺址,當時已經有地下排水系統,蹲廁便可直通地下的排水道。臺灣在日治時期現代衛生觀念進步後,居家清潔空間逐漸普及,才開始出現台語所說的「便所」,也就是所謂的蹲式馬桶,這種馬桶由於便於清潔,因此公共廁所大多也是蹲式廁所的樣式。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