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共23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21張
跟《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有關的相片,第2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西瀛風物》第六期〈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 〉

本文收錄於《西瀛風物》第六期,篇名為「澎湖社區營造的困境與前景-以馬公市菜園社區為例」,作者林文鎮。

本文為當時菜園社區營造計畫的紀實紀錄。民國85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後,澎湖直至88年才首次選擇在馬公市菜園社區、委由澎湖采風文化學會執行。澎湖的社區營造計畫面臨到許多問題──農漁業產業結構萎縮、青壯人口外移、缺少文化信心和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促使澎湖須針對產業振興、資源保育、文化堅持、學校參與各方面提出相關對策。

   菜園是澎湖第一個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的社區,漁塭與牡蠣養殖為其特色產業。澎湖采風文化學會協助菜園社區培養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與能力、提倡生活美學風氣、成立居民自主團隊、振興地方特色產業文化等四項目標,並辦理了蚵殼燈籠製作、生態公園綠化、社區自然步道佈置、涼傘與獅陣練習等活動,其中蚵殼燈籠受到了相當大的迴響與關注。在成果檢討的方面,可改進的方向有三:一、缺乏可動員的青壯人口,組織、企畫困難。二、居民仍以硬體工程、靠政府做的心態看待社區營造。三、未受到其他單位重視,無法形成整合性的行動方案。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呂育慈
創作者
林文鎮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9/06/01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