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沿海的海盜閩粵二省沿海居民,原有出海貿易的習慣,但在明朝時,由於政府大體而言實施海禁,又不准與日本直接通航後,有些人不得已只好轉為所謂的倭寇、海盜。十六世紀以來,澎湖、臺灣都逐漸成為海盜的巢穴。例如著名的潮州籍海盜林道乾便曾躲避明軍追趕,先躲到澎湖,再遁入臺灣北港。傳說他後來跑到了北大年一帶(今泰國南部)。在世界各國的海盜傳奇中,常有著類似金銀島的海盜埋金故事,例如台灣民間傳說林道乾劫掠的金銀財寶堆滿了高雄打鼓山。另外,馬祖列島也有清代大海盜蔡牽藏寶的傳說。繼林道乾之後,臺灣海峽上的海盜集團首領是林鳳。他也曾為了躲避明朝總兵胡守仁追擊,逃竄至澎湖,然後又到臺灣的魍港(今嘉義縣八掌溪口好美里一帶)。林鳳在官兵的追擊下,曾經轉而襲擊菲律賓馬尼拉,失敗後再回閩粵沿海騷擾。 其實「海盜」與「海商」是一體兩面,這些中國海盜出洋的重要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要做生意。這些福佬「海盜」與「海商」出洋做生意,久之往往留居該地,形成華人社區。除了臺灣、澎湖,例如東南亞的馬尼拉、巴達維亞與泰國大城(Ayutthaya)等地都是重要的福佬「海盜」與「海商」的聚居地。當時的海盜集團會在中國東南沿海擄掠女人,做人口販子的生意,就有將之販賣到台灣的記錄,因為早期來台漢人多為單身漢,在長期居留娶不到老婆的情況下,有的就會向人口販子買妻成親。例如下列這張描繪漢人家居生活之版畫,常被人誤解為描寫漢人男耕女織,相處融洽之景象,但若對照書中文字,其實圖中反映的是當時臺灣男人刀不離身,而婦女一般不與男人同席共餐,且由於當時男姓漢人在臺灣找不到妻子,多由中國買來女子。圖上所出現的中國女性,很可能就是來自對岸的「大陸新娘」。17世紀中葉以前中國東南海上勢力最為強大的海盜/海商集團首領是鄭芝龍(?-1661)。他是福建泉州南安縣人,早年隨其舅父到廣州澳門學習經商,往來於澳門、日本。他於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教名「尼可拉斯」(Nicolas),在平戶娶妻,育有兩子,長男即著名的鄭成功。荷蘭人於1622年重來東亞海域時,他也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翻譯。鄭芝龍崛起後,逐漸接收、擊敗中國東南海域上各海盜勢力,後接受福建巡撫招安,亦官亦盜的身分使他稱霸中國東南海上;1640年代以後,鄭芝龍可說完全掌控中國東南海域,成為勢力最大的海盜。荷蘭人據台後,要在此海域與中國貿易,必須與鄭芝龍合作,但也飽受其威脅;尤其在他死後,其子鄭成功繼承其勢力,於1661年出兵征台,擊退在台灣經營的荷蘭人,使得荷蘭勢力逐漸退出東亞海域。而鄭氏家族也繼續以台灣為根據地,做為與清朝對抗以及海外貿易的基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