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大樓」,完工於1934年(昭和9年)7月15日。舊稱為基隆港合同廳舍,位於當時基隆市明治町一丁目9、10番地第一岸壁上家背後(今仁愛區港西街6號)。建築設計,為當時總督府交通局技師鈴置良一負責、並擔任工程主任一職。
為了便利港務運作,1926年起(大正15年/昭和元年),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開始計畫興建基隆港合同廳舍,將原本散置於碼頭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統整於1棟大樓內。
基隆港合同廳舍,在外觀造型上,轉角做成圓弧,使外觀呈現流線型;並且減少陽台,強調水平線條,使造型展現簡潔明快的工業設計美感。
建築量體分為本館、分館2部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系統、耐震壁規劃;並在當時的建築內使用近代化設備,以克服基隆地區濕冷氣候、高層建築內部動線流通問題。
細部裝飾,則可說是基隆港合同廳舍最精緻、表情最豐富的建築構件。鈴置良一所選用的裝飾紋樣,除了將花草、幾何等較為常見的簡化線條,使用在天花板、柱頭、門框、以及部分通風孔等地方外,也在較為顯眼、重要的場所,使用當時的重要輸出品:鳳梨,作為圓形塔樓樓梯的扶手鏤空五金。
而稅關大廳通風窗、腰牆通風孔、別館樓梯扶手鏤空五金的主題,則是海浪、浪花的紋路。而這些線腳、裝飾,充分展現了基隆港合同廳舍的在地性格、及交通航運的特色。
1947年(民國36年)11月1日,改名「海港大樓」。目前仍作為基隆關稅局、基隆港務局等相關機構的辦公處所。不論從規模、或造型而言,「海港大樓」皆為當時基隆港市的重要地標,不僅是基隆港是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臺灣近代史具代表性的辦公廳舍範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