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木山協安宮」,位於基隆市中山區,屬王爺廟。建廟起源乃因1918年(大正7年)在基隆嶼外海出現一艘王船,駛入外木山一帶,由居民將王船請起並供奉,隨著時間,船身已漸漸腐蝕脫落;王爺顯靈,告知居民,若欲留王船,則必須建草寮供奉,待漁村繁榮,再建廟安置。1966年(民國55年)王爺遷地於現址,由張添茂、張阿王、張菊三人捐出私人土地建廟,並正式定名為「協安宮」。
宮裡本只有供奉1尊王爺,後至水尾(金山)迎了2尊神像,成為三府王爺,由童朝桂安排進香,向麻豆請一府、向南鯤鯓請兩府,成為六府王爺。原本的三府為李府、池府、吳府,後增的三府為朱府、范府、蘇府。
王爺殿同時祭祀水仙尊王,因地區靠海,同為水神的水仙尊王也是居民喜愛祭拜的對象;此外,因漁民曾在海上撿到一尊漂流的媽祖,經卜爻後替媽祖裝上金身,恰逢協安宮整修,便放於三樓祭祀。
協安宮有兩大活動,一個是每三年舉辦一次的迎媽祖慶典,在農曆4月11日舉行,請到關渡宮的媽祖來繞境,祈求平安,為重要盛大的日子。而在每年農曆6月18日池府王爺誕辰日,會舉辦熱鬧的遊港遊境活動,然昔日的過火儀式已被取消。
已有相當歷史的協安宮,曾經翻修重建,為配合台電協和發電廠建立民俗館與集會場所,於1992年(民國81年)拆除重建,為外木山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