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天后宮」,原名為「大基隆港口天后宮」,又名「社寮島天后宮」。此廟真正的創建年代不詳,但文獻上記載曾有一只題名為「海波不揚」的匾額,為1573-1620年間(明萬曆年間)的李姓欽差送來的禮物;而有對此廟的歷史記載年代,則始見於1747年(乾隆12年)。因而推斷,此廟應有300年以上的歷史。
「和平島天后宮」,其廟址曾經過3次搬遷。最初奉祀媽祖的草茅小屋,應位於現和一路、協同造船廠對面附近(當時八尺門水道漁港旁,和一路以前是海沙埔、或海棚);第2次則建廟於今「浮雲寺」址處;第3次,因日治時期開路,天后宮正當路衝,廟被拆除了一半,後才遷建於和一路84巷16號;原剩下的廟身,就讓給浮雲寺。
「和平島天后宮」,是和平島居民的信仰中心,為北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主祀湄洲媽祖,同祀左側為福德正神、右側為水仙尊王。此廟的結構部份,由宜蘭師傅陳阿屘建成,而木雕部份則由民俗大師黃龜理、與另一宜蘭師傅阿土分場所完成。故「和平島天后宮」左、右2邊的格局雖然對稱,但仔細看,線條、氣勢上卻有不同的風格。
「和平島天后宮」裡還有一歷史悠久的香爐,爐上印有清光緒十五年朱興泰致贈,另有媽祖穿的皮靴及花鞋,是廟裡珍藏的文物之一。
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媽祖聖誕,信徒們會迎媽祖巡島一周,島上各廟守的神靈也前來祝賀,故相當熱鬧。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