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肉圓是人稱「包仔福」的陳金福於1941年所研發,當時尚未冠上「佳里」兩字,也不叫做「肉圓」,而稱為「包仔」,並立刻成為佳里街仔(泛指今佳里市區)的特色小吃。
陳金福原本是販賣粉粿、粉圓、粉條等粉類製品的小販,在偶然的一個靈思中,嘗試以製作粉粿、粉圓的番薯粉包裹肉片等佐料,像碗粿般蒸熟後,再加以油炸,製成風味獨特的「包仔」,沒想到立刻風靡佳里街仔。陳金福便捨棄粉料的製作,改而專門製作、販賣「包仔」,人人呼之為「包仔福」。
「包仔福」最先是挑著擔子穿街走巷兜售「包仔」,當金唐殿前廣場開始集結攤販時,「包仔福」便固定在廣場前販售,直到佳里市場建成,才遷入市場內營業。
終戰之後,從中國傳過來的包子、饅頭大行其道,由於「包子」臺語也叫做「包仔」,為避免混淆,因而改稱為「肉圓」。「來去佳里街仔吃肉圓」成了大北門區鄉親的一大享受,「佳里肉圓」就如此這般的被叫響了。
佳里肉圓最風光的時期是1970年代,當時佳里街上有兩家戲院,佳里肉圓從清晨賣到隔天凌晨戲院散戲為止,一天最多可賣到上萬粒。
2000年佳里市場發生大火,佳里肉圓賣場遷到延平路,佳里市場重新蓋好後,佳里市場及延平路兩地都可以吃到佳里肉圓,佳里市場店由第三代的陳清田經營,從清晨5點賣到中午12點;延平路賣場由第三代的陳清吉經營,從早上7點賣到下午7點。
但是由於消費結構改變、黃昏市場興起,年輕人不喜到傳統市場,市場內賣場狹窄、悶熱,停車也不便,加上陳清吉去世,於是陳清田在2016年結束佳里市場的賣場,搬到延平路營業。
延平路的賣場,停車方便,用餐空間寬廣,生意相當好,從早上8點開賣,往往未到中午便銷售完畢。雖然是超過一甲子的老店,但佳里肉圓的湯頭一直未變,這應是佳里肉圓在小吃界一枝獨秀的主因吧!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