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博生堂中藥行

跟博生堂中藥行有關的相片,共5張
跟博生堂中藥行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博生堂中藥行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博生堂中藥行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博生堂中藥行有關的相片,第4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博生堂中藥行現任負責人是第二代的楊錫融(1944年生),其父親楊子修(1911-1986)是中醫師,13歲從澎湖合界來臺灣,26歲時開業,二戰期間因空襲「疏開」(日治末期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為避美軍空襲,將都市居民及設施疏散到鄉間躲避,以降低傷亡的行為)輾轉遷居高雄、臺南各地,之後落腳海安路。後又因海安路拆遷,博生堂才於民國74年(1985)搬至現址。店裡的大小精臼、實木藥櫃都自開店保留迄今,已逾一甲子歷史。
楊子修醫術精湛,曾治癒患有急性紫斑症的寶雅集團創辦人陳建造之女,陳建造特送匾感謝。楊錫融為獨子,父親醫世濟人的成就讓他有志於此,遂於18歲開始學藥性,40多歲接手掌店。不過楊子修醫師過世後,客人也跟著離開,生意不及以前的十分之一,楊錫融自知專業不足,積極進修後,舊客陸續回流,也成功吸引新客。
博生堂的藥材因謹遵古法炮製、注重程序而受到肯定,如洗過10次再炒到黝黑的熟地,焦朮經過炊、切、曬、炒,絕非只混過紅土染色,白芍浸酒再炒而不只是乾炒,兼顧品質與藥效,不以低價招攬,就算貴一些客人也覺得值得。
近年因法規改變,中藥業受到不小衝擊,很多店家難以經營,為了降低成本便賣假藥或便宜貨,又欠缺炮製,讓客人對中藥失去信心,也影響產業發展,害人害己。博生堂堅持使用道地貨,週日不開店就炮製藥材以備不時之需。目前生意雖不復往日榮景但還算穩定。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博生堂中藥行 / 撰寫者:鄭佩雯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9671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18號
別名
博生診所
可容納人數
10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997178
所在地-經度
120.19689
是否開放
開放時間說明
週日公休
電話
06-225-4088
相關人物
楊子修、楊錫融
現況
正常營業,傳承至第二代
資料來源
2018鄭佩雯、劉婉君《臺南府城漢藥店誌》,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時間分期
1952
交通方式
公車、自行開車
撰寫者
鄭佩雯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