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火災後重修的松山慈祐宮

火災後重修的松山慈祐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火災後重修的松山慈祐宮

1801年、1826年,松山慈祐宮曾數次重修正殿。1917年,陳茂松庄長兼管理人,倡議整建,出錢出力,且以私產代墊經費,貢獻卓著,臺灣光復前,陳復禮庄長對松山慈祐宮的整修亦盡心盡力;臺灣光復後為感謝媽祖在戰爭期間的保佑,松山居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兩側廂房士埆山牆改為磚造,1961年,建鐘鼓樓,1963年,用鋼筋水泥建觀音殿(佛祖殿)。

民國七十年(1981),松山慈祐宮正殿失火,建築物全部被燒毀,惟神龕的媽祖暨其他神祇坐像卻完好無恙,甚至千里眼與順風耳都未受到任何損害,時人視為松山媽祖的靈驗所至,也是松山媽祖信徒快速成長的契機。火災後重修,各殿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建築技巧,欣賞石雕、木雕、剪黏、彩畫與泥塑等民間藝術時,不但具傳承意義,也可以學習忠孝節義的典故。如今幾次重修舊石獅梁柱立於廟後河堤岸,今規劃為石雕藝術步道。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火災後重修的松山慈祐宮 / 撰寫者: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9230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