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卯澳漁村30~60年代舢舨船模型

卯澳漁村30~60年代舢舨船模型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卯澳漁村30~60年代舢舨船模型

傳統舢舨船長750公分,寬129公分,高51公分,但依據功能不同而有改變。此一照片模型尺寸為船長150公分,寬43公分,高46公分。

舢舨船的由來,一般說法認為是清朝時期,當時淡水是大陸與台灣主要通商口岸,原先大型商船和帆船可以從淡水河口直接駛到艋舺再用舢板船將貨物轉運內陸,之後因淡水河淤積日漸嚴重,商務功能逐漸勢微,舢板船慢慢就轉為漁業之用,成為了用來捕魚的舢板船。

船體通常採用質地堅實的檜木、柳安、亞杉等木材建造。舢舨有三板的說法,意思就是構造簡單只需三塊木板,後來改用五塊木板組成,兩側立面稱為上檣,接近船底兩側稱為斜腳板,船底稱為水底板,斜側面與立側面通常採用質地堅實的檜木、柳安等木材。

卯澳地區的舢舨船和淡水不一樣的地方有以下三點:

1. 船體造型不同,卯澳的船頭船尾都比較高,可能與漁船在海上會碰到較大的風浪,用來擋浪有關。

2. 彩繪也有不同,卯澳的船頭板和船尾板是用三角形來彩繪,可能跟早期卯澳是平埔族的聚落有關,三角形有點類似他們的圖騰。

3. 卯澳的船彩繪只有紅綠白藍四色不用黃色。

舢舨船是卯澳漁村重要的漁村文化之一,但近年來海漁業的資源枯竭,舢舨船因無作業而漸漸廢棄消失。此一模型船為卯澳村民潘王村船為傳頌漁村文化而作,現存放在其工作室。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卯澳漁村30~60年代舢舨船模型 / 撰寫者:潘王村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9021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潘王村
創作者
潘王村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05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