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期的眷村雖然屋舍狹窄,生活條件不佳,但左鄰右舍經常相互幫助,瀰漫濃厚的人情味。談到眷村從前的環境,曾住在篤行六村的羅雪貞說道:「我們房子只有二個房間,每間都很小。屋內無抽水馬桶,需要到外頭的糞缸上廁所,每隔一陣子坑滿了,我們自己要挑糞到其他地方倒掉,或是請老百姓來挑。」民國51年(1962),羅雪貞分配到桃園中壢的篤行六村,眷舍不大卻有前後院,她最喜歡自家院子親手種的櫻花樹,「在篤行的時候,隔壁老先生送給我一棵櫻花樹,從小樹苗種起,樹枝還沒手指這麼粗,大約才半個人高。二十多年後櫻花樹長得快一層樓高,每年11月時,櫻花樹會開起粉色的花朵。」羅雪貞感嘆地說:「我這棵櫻花樹,種得好漂亮哦!可惜後面搬家,被小偷整棵挖走了。」羅雪貞從民國53年(1964)起擔任鄰長十多年,她說:「篤行六村大約300多戶,我當時負責收清潔費,一戶收取35塊錢的費用,用來請人打掃村子跟自治會辦公室。」羅雪貞提到,眷村人都很團結、熱心,羅雪貞說:「爆發登革熱時眷村募款,我們夠捐了5000塊,八七水災的時候我們更捐了1萬元,」民國48年(1959)年8月7日,臺灣中南部發生嚴重水患,全臺各地的眷村住戶們雖然經濟條件不佳,仍發起捐款活動,為受災民眾盡一分心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