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進地區在日治時期原先劃屬番界,因其自然景觀酷似南澳,且泰雅族人闢有崎嶇小徑互通往來,故此地區被稱為「小南澳」。小南澳一帶自古以來為移民聚集之處,許多生活艱困的移民來到此山中谷地尋找新契機。其中,砍伐木柴便是許多閩南、客家漢人不畏被泰雅族人馘首地風險而來的原因之一。 民國五十五年後,因為瑞芳一帶開發煤礦,大進(小南澳)這一帶山區的砍伐下的相思木可被作為煤礦坑上端的支撐用材,林業採伐因此更加興盛。而砍伐下來的樹木如何從產地運送至需求地,這就有賴當地的特色活動「夯柴馬仔」了。 「夯」字的原意是「以肩扛負重物」,而「柴馬」是當時居民當時運送木材的器具,主要以木柴綁以繩索簡製而成。當時山上砍伐下來的相思木柴會分段運送,若是遇坡度平穩的山地就修築木馬路拖運;若是坡度陡峭處則必須倚靠人力「夯柴馬仔」,一步一腳印地扛下山。 夯柴馬仔來到山下後,將原木堆置整齊後即可過磅秤重以計算薪資。據查詢相關資料,當時割稻一天的工資是50元,若是夯柴馬仔,大人平均一天搬負的重量則可賺進50~100元;小孩也有10~20元。只要不怕辛苦與危險,無論是大人小孩都可以從事夯柴馬仔。聽老一輩大進村(節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