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理石礦脈分布廣,其中宜蘭蘇澳到花蓮蘊藏量十分豐富,是含碳酸鈣最豐富、純度最高的主要礦區,蘇澳鎮擁有世界稀有的冷泉,正是緣於地底大量的碳酸鈣受地熱分解出二氧化碳氣體,上升期間經過豐富的地下水時形成碳酸泉,最後溢出地表時,才形成了恆溫攝氏20度的冷泉。 早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就發現蘇澳有豐富的礦脈,台灣光復初期就有台泥、台肥設廠開採,後來台塑冬山電石廠也加入,也吸引金瓜石及縣外煤礦場的工人遷移蘇澳就業,後來又陸續有碎石廠、水泥廠等加入,成為一條石礦的生產鏈。石礦的開採方式最早是穴道開採,隨著開採技術的進步以及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逐漸演進為露天階梯式的開採及天井式的開採,因為石礦體積大又笨重,運輸占了成本很大的一部分,初期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後來蘇花鐵路開後,不少工廠移入花蓮和平與和仁的礦區,不過目前仍以高速公路為主要的運輸網絡。 蘇澳地區在全盛時期,曾有超過四十多家的碎石廠,隨著時空演變逐漸合併或歇廠,目前只剩十多間,因為工作環境辛苦且危險,廠商利潤微薄薪資較低,營運極為辛苦,也希望政府重視石礦產業面臨的問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