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磚窯是北津社區的地標,高聳的煙囪見證一路走過的風華。 「磚仔窯」是製作磚塊的工廠,早期交通不便,加上磚土笨重不利搬運,故磚仔窯都蓋在原料產地。明朝諮議參軍陳永華教民燒瓦,清中葉時,大量漢人移居臺灣,引進閩粵地區的燒窯技術,宜蘭在地開始以土窯製造磚塊,宜蘭河北岸的白社韌土從田裡挖出來是黑色,風乾後變成灰色,經窯燒後又呈現紅色,其黏性甚佳,是製作磚塊的上好材料。 日治時期,日人古川氏發現北津的土質極佳,於是在此設立磚仔窯,據傳「宜蘭磚窯」即為古川氏所建造,一目一目(一室、一室),逐目上升,如階梯狀,故又稱「登窯」或「階梯窯」。最初窯室建於坡地上,但因推車運輸不便,遂改成現在所見的平底窯。「宜蘭磚窯」共有十三個孔目,每目一次可燒一萬磚,所有孔目同時燃燒的話,經廿五至廿八天,即可生產十三萬塊紅磚,這是光復前後宜蘭地區建築的主要材料。 民國四十八年發生八七水災,許多人看好災後重建的紅磚市場,於是磚仔窯紛紛設立,宜蘭縣境內曾有廿餘座製磚窯廠,分佈在各鄉鎮市內,而以溪北地區較多,其中又以北津里的磚窯最為密集,「宜蘭磚窯」為早期宜蘭縣目仔窯之代表作,磚造拱頂,地面為磚面。(節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