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曾是一座「監禁之島」,16平方公里面積的小島上建起了4座監獄,密度之高可謂全球之冠。如今四座監獄有三座已不再使用,只剩綠島監獄仍繼續收容犯人。第一所監獄設立於日治明治44年(1911),日人在島上建立「火燒島浮浪人收容所」,收容對象為臺灣各地區的流氓,成為臺灣第一所監獄。戰後,民國40年(1951)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在綠島成立「新生訓導處」,專門監管需要改造思想的政治犯,時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這裡成為政治犯集中營,許多知識份子都曾經在此度過人生最慘澹的一頁。民國54年(1965)起,新生訓導處將政治犯分批移監到臺東縣東河鄉的泰源職業訓練中心(後改為泰源監獄,今泰源技能訓練所)。民國59年(1970)2月8日,泰源監獄發生武裝臺獨行動「泰源事件」,兩年後,政府在新生訓導處西側築起高牆式監獄,關押軍事政治犯,通稱「綠洲山莊」,並將泰源監獄和全臺所有政治犯都集中送到綠洲山莊。民國76年(1987) 7月15日臺灣解嚴,政治犯監獄廢除;民國91年(2002) 配合觀光設立展覽館,且開放押房供遊客參訪;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正式啟用。民國95年(2006) 元旦由前文化建設委員會接管,翌年,更名為「綠島文化園區」,民國98年(2009)再度更名為「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成為紀念臺灣人權民主發展的重要地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