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強街

自強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橫亙公園南路的自強街,蜿蜒狹小巷道曾是城外鄉村地區農民進入府城的必經之地,還是豆類、五穀雜糧等農產品交易之地。

在府城古城池地圖中,大銃街位在小北門一帶,為入城重要街道之一。大銃街淵源得從清朝時期說起。17世紀末葉,鄭氏降清,清廷沿襲明鄭規劃府城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當時,鎮北坊過坑仔街(總爺街)與水仔尾街(大銃街),便是此時期重要的街道。

大銃街一詞由來,源於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之後,將原有莿竹城牆改築為磚石城垣,當時的大銃街往北處的小北門(今西門路三段民德國中前)上,設置了小型炮(當時的人將小型炮誤解為大槍《俗稱大銃》),約在1791年之後,水仔街遂被稱為大銃街。

此後,城外各村莊的村民進入府城,大多取道小北門入城,於是該區域便成為城外鄉村農民必經的交易之地,也因此,街上聚集了許多打鐵舖與農具攤販,形成特殊的產業聚落。

小北門打從台江陸浮後,台江海岸線變成了沿海各聚落進入府城的幹道,小北路(今西門路四段)當時是條淺溝,被當成牛車路使用,由善化、學甲、安定、佳里、北門、將軍、安南區等地農產品,均由此路進入府城,久而久之,遂在小北門形成一個市集,時人稱之為「豆仔市」。

豆仔市除了買賣五穀雜糧外,豆類是市集中主要的農產交易品之一,連帶帶動了周邊醬油坊蓬勃發展。豆仔市的豆類以黃豆、花生為主,因此,以黃豆為主要生產原料的醬油坊、豆腐間,有如雨後春筍般發展。

伴隨這些「加工業」的興起,進一步刺激小吃業繁榮。大銃街北側有一個市定古蹟烏鬼井,附近聚集許多豆腐間,相傳烏鬼井得天獨厚奇佳水質,優良水質孕育當地生產豆腐、豆皮風味特好,當時,烏鬼井周邊設立許多豆腐攤,各家都自製豆腐、豆皮販售,有些則挑著擔子到外地販售,口碑遠近馳名。日治時期,拆除小北門,開闢西門路三段時,大銃街喪失交通樞鈕功能。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自強街 / 撰寫者:曹婷婷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73630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北區自強街
別名
舊稱大銃街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000192
所在地-經度
120.202473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曹婷婷,《臺南巷弄文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撰寫者
曹婷婷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