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神農街

神農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神農街舊稱北勢街,是臺灣府城街道之一。神農街昔因座落於五條港中央、南勢港北側,遂被稱為北勢街,今日神農街之名,則得名於路尾的藥王廟,神農街上密佈古蹟、廟宇、老行業,自成一格的古味盎然,吸引遊客來訪。

17世紀中期,台江內海(西門路以西)盡是一片汪洋,直到清朝年間,台江內海日漸淤塞,逐漸形成安海港、南河港、北勢港、佛頭港及新港墘港等五條港,清初,成為臺灣對外連結的門戶。

由於港岸是郊商貿易的主要碼頭,自然吸引大量大陸移民前來,在碼頭從事苦力,且為了鞏固地盤,這群人便在當地逐漸結合成以姓氏、祖籍為中心的團體,先後發展出北郊蘇萬利(專營廈門以北港口貿易,專賣藥材、絲綢、南北貨)、南郊金永順(專營廈門以南貿易,專門賣煙絲、陶瓷、磚瓦)、糖郊李勝興(主要從事糖、米、豆、麻的出口與運轉),稱為三郊。

三郊不僅掌控府城經濟大權,在宗教、公益、社會、軍事等各方面,都有相當深的影響力,值此同時,五條港更蔚為經濟、交通、文化演進的重要街道及府城命脈。

清道光年間,曾文溪氾濫、台江內海完全陸化,先民挖掘運河以連接五條港,以維持貿易航運,北勢街就位於港區正中央,是當地最熱鬧巷道。咸豐年間,隨著安平開港,外商洋行挾著雄厚資本開啟全新的貿易型態,傳統三郊不敵,終至沒落、被取代。

二戰後,都市計畫道路拓寬,加上晚近海安路拓寬、地下街開挖等外在環境因素,五條港舊街道硬生生被攔腰斬斷,然而,隱身巷弄之間的神農街,未在計畫道路之列,街道保持原味,200多年來,樣貌改變不大,成為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街道。

神農街(尤其是海安路到康樂街)這一段,房屋迄今仍維持2層樓的鋪瓦街屋形式,街屋立面夾雜清朝、日治等不同年代更迭風貌,見證五條港歷史演進過程。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神農街 / 撰寫者:曹婷婷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73628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海安路、康樂街之間的巷道
別名
舊稱北勢街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9999315
所在地-經度
120.1960915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曹婷婷,《臺南巷弄文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撰寫者
曹婷婷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