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園後站東南亞街區的變遷脈絡

桃園後站東南亞街區的變遷脈絡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桃園後站東南亞街區的變遷脈絡

桃園市是全國外籍移工數量最多的地區,有近11萬人,其中又以桃園及中壢兩區最多。這麼大量的移工所產生的經濟需求,必然會改變城市地景,也會在不同族群間產生對彼此間新的認知。本文以王志弘的文章作為對照,解析在民國93年至107年之間桃園後站的變遷。首先在93年時,桃園後站的店家以台灣消費者為主體,其次是泰國、印尼,越南則較少。到了107年,台灣店家大幅減少半數以上,泰國店家稍微減少,印尼店家稍微增加,增加最多的是越南商店,這情況反映的是駐軍減少下,台灣店家在轉手後通常轉為東南亞店家;同時因為泰國移工減少,越南移工增加,使越南商店大幅增加。

作者接著調查了在後站歷史悠久的RS印尼餐廳,RS餐廳老闆C大姊在早期10餘年前時生意興隆,那時桃園乃至北台灣的印尼餐廳稀少,因此她的C餐廳可以成為印尼移工在假日時的唯一去處,如今全台印尼餐廳已有三千多家,客源自然被稀釋掉了。印尼餐廳存在著一個規律,也就是「距火車站越遠,生意越難做」。但這種規律卻不適用於越南餐廳,作者解釋道,越南餐廳除了販賣越式料理外,在平常日也會販賣台式料理吸引台灣客人,而越南料理的口味也較為台灣人所接受,故越南小吃店能擺脫經營困境,找出一條生存之道。

餐廳的功能不僅是吃飯,更是一種族群、社群的中介,RS餐廳即扮演了協助印尼移工在處理各種問題上的一個中繼點,如曾借出餐廳空間供開齋節使用,或是供無助的印尼移工一個短期收容的空間;另一間印尼食品行的店主W大姊雖為台灣人,但也為印尼移工提供各種服務或情感上的支援;越南料理店的店主L大姊更是利用參與的越南新住民協會的力量來與政府協商,使弱勢的越南配偶獲得更多的權益。這種由配偶身分轉為在地店主的過程中,因為累積的力量,常較短期移工更能與政府有更多的互動,從而為族群取得權益與資源。

這些店主的另一個重任是,與台灣的民間組織、政府單位或學校合作,為新移民或移工去除「移民區病理」,透過提供空間,使學校學生或社區居民能親身實歷異國餐廳,在過程中講解兩國的歷史、料理及文化差異,使台灣人在過程中能扭轉對東南亞移民的不友善情結。

政府單位也在積極改善這種不友善的情結,透過透入資源的活動,使外籍配偶積極的融入社會,強調多元文化的共融,這些資源在釋放的過程中,外籍配偶也能展現出自身的料理技藝、歷史文化或服飾展演,使從弱勢者轉為施予者與展演者的表現,除增強自我信心,最終也希望能消弭台灣人對東南亞移工、配偶的不友善病理。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桃園後站東南亞街區的變遷脈絡 / 撰寫者:沈豪挺、李美賢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6836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沈豪挺、李美賢
創作者
沈豪挺、李美賢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07/31
ISBN
978-986-05-9418-8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