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州廳
本圖出自《新竹市大觀》,第四頁。照片為新竹州廳,今為新竹市政府。
日治時期臺灣的地方行政區劃歷經多次變動,大正9年至昭和20年(1902-1945)為五州三廳時期*,新竹州管轄範圍包含今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廳治設於今新竹市。新竹州廳於大正14年(1925)興建,大正15年年底主體建築完成,之後又陸續改建和擴建。[1]為一棟二層樓的磚造建築,兼具和洋混合風格。正門入口處設計突出的玄關,採用雙柱式門廊增加重要性,並搭配兩個小塔樓,使入口相當突出,進入大廳內部可見洋式的拱廊及羅馬柱子,突顯其做為新竹州的重要性。翼樓位於ㄇ字形的轉角處,利用其突出的量體來增加州廳的穩重感,同時做為樓梯間,是廳舍的另一個出入口。[2]
戰後,新竹州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新竹州廳接管委員會接收,隨即成立新竹縣,在原州廳舍辦公。民國35年(1946)地方行政區改劃為「八縣九省轄市」,原新竹州劃分為新竹縣、市,廳舍改成「新竹市政府」,縣府則移往桃園。民國39年改劃為「二十一縣市」,原新竹州劃為桃園、新竹、苗栗三縣,新竹市改為縣轄市,廳舍又改為「新竹縣政府」。民國71年7月1日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民國78年,縣政府遷往竹北,該廳舍作為新竹市政府迄今。[3]民國87年指定為古蹟。
[1] 黃俊銘等,《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新竹:新竹市政府,1999),頁60。
[2] 新竹州廳,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80622000001,2019年7月19日瀏覽。
[3] 新竹州廳,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80622000001,2019年7月19日瀏覽。
*五州三廳時期參考維基百科《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