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然金

自然金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九份礦坑主要形成的是礦脈,而金瓜石除四號坑以上是礦脈外,其餘則形成金包礦脈,礦脈用肉眼可看出金礦的顆粒,但是金包則看不出金礦顆粒,且成色較赤紅色,大約有八成多甚至到九成多的,也有純度非常高,金包的高度很高,深度也較長,所以如果開採到金包則不得了。九份自然金成份最低約六成多,最高達八成多,平均約七成半。九份越靠近西邊的礦脈含銀量越高,黃金成數就越低,如果靠近東邊金瓜石新山的礦脈則高達八成多,這與當時火山岩漿噴發,熱水礦液上升時之溫度有關,金瓜石那邊火山噴發時的溫度約四百度,九份則為兩百度左右。富礦石(上礦)所含之自然金點,顆粒粗大,肉眼可辨,含金成份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平均含金量約百分之一。此種自然金多呈塊狀、薄片狀、斜狀或海綿狀。在生產興旺時代,曾採自然金塊有重十斤以上者,而重達二十兩以上者常有發現,故採掘搬運,均極謹慎。凡所採富礦石,皆置於布袋中,當場加封,由人力背負送至礦場倉庫儲存定期製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羅濟昆
創作者
羅濟昆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87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