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徐慶鐘視察雲林農業

民國61年對雲林不算是個好年,當年先是豬隻發生痢症,染病的小豬在48小時內死亡,而且並無有效藥物可控制防治。沿海鄉鎮台西、口湖養殖的牡蠣與蛤蜊遭到紅潮侵襲,養殖漁民幾乎是血本無歸。而前幾年被看好的無子西瓜滯銷,外銷管道尚未確定,而青果商的收購價格又偏低。加上縣府財源短絀,斗南鎮公務人員已領不到薪水,而縣府當時一些重大施政措施又被議會刪除,因此也僅能仰賴中央和省府的補助。

當時的內政部長,也是農業專家徐慶鐘在經濟部與農復會官員的陪同下,特別到雲林縣視察,協助解決這些問題。徐慶鐘是臺北帝國大學被國民政府接收前,最後1位被授予農學博士學位的臺灣學者,也是前總統李登輝在台灣大學的老師,不但是臺灣農業經濟的奠基者,也是戰後初期臺灣農業的重要推手。

此張照片攝於民國61年5月14日,在縣府官員的陪同下,下鄉瞭解當時雲林農業所遭遇到的問題,最後促成中央及省各單位組成的漁會復興小組以漁民基金低利貸款給台西漁會開發蛤蜊養殖場。另外由於當年無子西瓜外銷每天虧損20萬元,致使蔬菜輸出公會並未依照原來協議,按時採收無子西瓜,使得後來無子西瓜從火紅商品變成燙手山竽,最後也成為絕響。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田野調查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72/5/14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