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3期「環境與文化」:張祿森先生生於昭和15年,龍潭人。在中壢中學畢業後,受師長建議就讀師範學校,於是他乃踏上師範教育之路,在教學的數十年生涯中,他服務的學校遍及龍潭、復興、石門、八德等地,最後在龍潭的潛龍國小退休。
張祿森在龍潭國小時,地方人士就有編撰鄉志的想法,他與同事亦認為龍潭的開墾歷史充滿艱辛,尤其是知母六帶領族人陸續開鑿霄裡大圳、靈潭陂,應該將這段歷史發揚光大。在各界的支持下,龍潭鄉長決定成立鄉志編輯籌備委員會,後又成立編輯委員會,由張祿森擔任主任委員,網羅各界人士共同編纂。一直到民國102年2月,龍潭鄉志出版,同年8月又在進行增編的修纂工作,補強地方文獻與人物部分,並在103年時出版。在編纂過程中,軍方、地方人力都大力支持。這更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因為民國103年的12月25日桃園縣即改制為直轄市,龍潭鄉將改為龍潭區,地方的資源與權力將被限縮,修志的困難度將大增,因此在地方群策群力下,終在103年的10月順利出版。
三坑是龍潭開發甚早的農墾庄,因有大嵙崁溪的河運而熱鬧非常,不過在桃園大圳完工後,大嵙崁溪水量減少,三坑河運也受影響,民國56年石門水庫完工更將河運功能完全消除;加上民國50年開始,大溪及龍潭有不少研究機構進駐,三坑遂成為禁建區,嚴重阻礙地方發展,要待第二高速公路建成後,三坑的經濟才逐漸復甦,此區擁有的觀光資源也才得以再為外人所認識。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