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有市場的設置,始於日治時期,顯示商業活動的專區化,有別於原來住商混合的情形。當時深坑廳轄下僅景美、新店兩地設有公有市場,景美商況又較盛於新店。
景美公有市場設立在1905年(明治38年),草創之初,以販賣豬肉聞名,坐落在當時最熱閙的頂街(今景美街132-136號),是一座約20坪大小的四角亭簡陃建築,後來因為攤商增加,空間不足,1919年(大正8年)4月遷移到景尾頂街與下街交界處(景文街137號),是為第一代的景美公有市場。1961年(民國50年) 因市場建築老舊,重新興建,是為第二代景美公有市場。1992年(民國81年),因配合市府道路拓寛工程,拆除部份市場建物,並由攤商自費搭建臨時攤棚,於次年10月重新開,可說是第三代的景美公有市場。2002年8月(民國91年)市場再度被拆除,擴建為目前二層樓的建築,是為第四代景美公有市場。
現在的景美第四代公有市場一樓白天為市場攤位,雖仍以販賣豬肉為主,但在此賣豬肉的攤商並不多。傍晚之後則變身為夜市小吃,在這裏聚集了包括168鐵板燒、賣蚵仔煎也賣熱炒的阿華熱炒、鄭家鐵板沙威瑪,景美豆花等10家左右的攤商,所以景美公有市場也算是景美夜市的一部份。二樓多次易主,先是由60名攤商聯合經營自助式火鍋店,是傳統市場自力轉型的案例,後由經營中式合菜餚的松滿樓餐廳接手,現在則是一家人从众厚切牛排店。
在景美公有市場的周圍圍繞幾家夜市人氣小吃,如景美街115號的油飯和蚵仔麵線,117號的米粉湯,119號對面的景美豆花,蔡家炒羊肉,北邊巷子的祖傳牛肉麵,好吃豆花等。富味珍肉脯店則是在景美街公有市場邊經營了四十餘年的老店,經營早市,也經營夜市。近幾年從萬華貴陽街起家的《仙冬堂》古早奶茶店亦進駐公有市場北邊巷子。
景美公有市場的設置應是日本政府企圖對早市攤商進行集中管理的表示。也許,臺灣本無這樣的歷史經驗,隨著日本政府對臺灣統治的結束,只要政府沒有再強力介入,攤商似乎更喜歡自行找交通方便,人潮更多的地方自行開店或設攤,景美公有市場形同虛設,不僅在早市呈現蕭條景像,在傍晚之後更被利用成為夜市的一部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