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臺東對外交通甚為不便,僅能以清代所修的臺東–三條崙、臺東–恆春兩條古道往來。因此。改善對外交通、修築南迴道路,為臺東廳的首要工作。日治時代的南迴道路,包含臺東–恆春道與臺東–楓港道,兩者均以臺東街為起點。最先,從臺東街開始,沿海岸線南下,採取逐年分段修築在擴寬的方式修築,除了橋梁工程外,都由沿途原住民各部落義務出役。昭和14年(1939),臺東–楓港道經架設橋梁、整修路面,成為寬3至5公尺的汽車道路,開始有臺東自動株式會社經營臺東–佳冬的客、貨運輸,每日往返各一車次。昭和16年(1941),臺東–楓港道改由交通局直營,每日往返增為各二車次。戰後初期,客運一度停駛。民國35年(1946)10月10日,臺灣省公路局班車正式行駛南迴線客運。民國36年(1947)2月,南迴線收歸省轄正式列為省道。此圖為日治時期南迴公路上的大武橋。此篇詮釋資料主要參考《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一書。此書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於2010年出版,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林榮登。全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為南迴篇,後半部為綠島篇。南迴篇囊括的行政區包括太麻里、大武、金峰、達仁四鄉,綠島書寫範圍囊括全島。本書透過不同篇章,一一呈現該南迴綠島地區豐富且獨特的文化底蘊,包括在地相關之人物、歷史事件、自然地貌、宗教信仰等,期讓讀者了解南迴綠島地區之珍貴與獨特性,連結、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並透過本計畫之數位化效果,提供民眾收存取用,以達全民共創的目的,最後落實臺灣文化DNA之推廣與使用。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