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農業社會茄芷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在還沒有塑膠的時代,運送、烹飪、日常手提物品都是使用茄芷。2008年後廍社區為延續傳統技藝,透過文建會圓夢計畫,營造「後廍甜蜜新故鄉之夢工場」,推動「尋找茄芷ㄟ兜,開創後廍LV」圓夢計畫,社區開辦了藺草與臺客袋手工編織班,喚起後廍村婆婆媽媽的記憶,學習或重新熟悉茄芷編織。
後廍社區發展協會與茄芷阿嬤工作坊(亦名「茄芷工坊」)引進創新思維,提升在地意識,為茄芷袋賦予新定義,使茄芷袋歷經好幾度的變身,包括:以質地更堅硬的打包帶作編織,成品硬挺雅緻、以更多樣色彩的條紋製作網袋、異材質不同布料的結合、各種尺寸形式的收納小包或是能放A4的斜背工作包、腰包…等等,產品非常豐富多樣。
而這茄芷袋,更在近幾年幾乎成了臺灣精神或臺南精神的表徵。2017年總統府前雙十國慶舞台設計就採用後壁菁寮無米樂「茄芷袋」元素發想,2019年香港「台灣味Taiwan Way」市集的主視覺也以「茄芷袋」為主元素,主舞台的舞台背板更是掛滿實品的茄芷袋。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